作文素材复习:美的发现
一、【名言警句】
1、美是德的象征,德是美的本质;美与德是两个概念,又是一个实体。
2、女生不是正因美丽才可爱,而是正因可爱才美丽。——列夫·托尔斯泰
3、富于美之中的真要比真本身更高尚深奥(法朗士)
4、要创造出真正的美务必具备巨匠的技艺(约·德莱顿)
5、性命短促,只有美德能将留传到辽远的后世。——莎士比亚
6、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一样的两回事吗?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,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?(苏格拉底)
7、扬帆的航船,全副武装的男生和腹部隆起的孕妇,是世上最美的三种景象(詹·豪厄尔)
8、在任何大自然中都无法认得美的人,这正表示其人心中有缺陷(德国)
9、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,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;它顺乎自然的召唤,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。
10、美是一种自然优势(柏拉图)
二、【佳作阅读】
美在于发现
午后的阳关慵懒地爬进室内,唤醒有点困乏的身心,久坐桌前的我,此刻最好的放松方式就是凭窗眺望。窗外的万物尽入眼帘,在阳光的抚照下,显得错落有致,格外美丽。这样的场景简单而惬意,好像是专门为我而安排的。
当然,再美的风景如果有了人来点缀,会多一些生气和活力,只是路上的行人点缀了风景,却没有闲情像我一样去欣赏。路途的尽头有什么呢,使得他们行色匆匆,连抬头瞥一眼美景的闲暇都没有?生活中的美就在大家身旁,但很少有人去留意和欣赏,甚至有人还抱怨生活乏味、无聊,殊不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欣赏美的眼睛。人们在抱怨的同时,是否反思过是自己的眼睛被遮蔽,才看不到生活的情趣呢?
人生不也是这样吗?很多人在人生的旅途中匆匆前行,欲望诱惑着脚步,占据了心灵,给本该明净的心蒙上了一层灰,让人们忘了驻足欣赏人生旅途上的美丽风景。人生的美丽本是一种过程,又何必太在乎结果。人们在用欲望填充生活,在得与失的困惑中纠缠时,会发觉烦闷、苦恼、迷惘已如影随形,带来了压力和疲惫。
或许,那颗疲惫的沾染了尘土的心,该轻轻舒展,将生命中最美最真的感情绽放,坦然地面对一切,欣赏周围的万物,让心灵得到净化,因为追寻的越多,前行的脚步就会越沉重。没有蓝天的深邃,可以有白云的飘逸;没有大海的壮阔,可以有小溪的优雅。
生命美如斯,意气风发时,举杯共饮,此时何妨把酒问盏;困顿失意时,更应笑谈风云,豪饮沧桑。生活的欢乐与悲伤都是短暂的,真正长久的是一种平静状态,自然、简单、知足,心湖不起半点涟漪。也许缤纷的世界五彩斑斓,而我只追求内心能像清澈的湖水,照得见过往的一切。
简单的心境是美丽的,知足的心境是快乐的,面对欲望,人们应该让心灵在自然中净化,变得纯净。宁静的心是超脱利欲的桃花源,让你坚守信念,追求理想,但不利欲熏心,网住那飞翔的心。为心灵寻找一片桃花源,它会让你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看清自己的坐标,为你的人生旅途指引方向,让你拥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。心灵的桃花源是一片净土,在这片净土中,没人打扰你,没什么诱惑你,可以享受生活,感悟人生,不为名利所缚,但为理想拼搏却是桃花源中的一股清泉,滋润着这片土地。
宠辱不惊,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望天上云卷云舒。心灵的桃花源让人坦然而乐观地生活,抖落所有的负担和尘埃,承受阳光的抚慰,享受人生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与美丽。将心灵的桃花源尽情舒展,以坦然的心感悟生命的真情与智慧,藏于岁月的书页中,在每一次品味中,感受坦荡生命的清香。
聆听自然的声音,才能笑看落花;将万物看成一片雪花,大家在福祉的尽头:望前面的古人,后面的来着。
打开朝向田野的一扇窗,让庄稼发绿.让植物在四季的轮回中行走的声音伴随我度过一个个幸福的日子,让这些声音唱响我生活的主旋律。
打开面对深林的一扇窗,让绿色的阳光流泻而来,在绿色的喧响中我找到了活着的理由,找到了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。
无论在什么地方,无论在什么时候,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,你就能发现美!让大家满怀欣喜去迎接新年里最温暖的阳光!
三、【写作训练】
当代学者林庚先生说:“诗的本质就是发现。要像孩子那样,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,去发现世界的新和美。”
川端康成说:“凌晨四点,看到海棠花未眠。”
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里提出一个概念是“黎明的感觉”,每天睁开眼睛看到黎明,就像获得新生。
请根据材料,自选角度,自定立意,自拟题目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。
四、【话题解读】
材料的三段话,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大家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,要葆有天真和好奇,努力发现世界的美,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和美好。林庚先生的话重在“发现”世界的新美;川端康成先生在凌晨四点人们都熟睡的时候,看到海棠花依然开着,爱怜地形容为“花未眠”;梭罗提出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有“黎明的感觉”,每天获得新生。大家细读材料,要聚集三个材料的要点,概括出材料的要旨。
角度一:可以从“诗意地活着”的角度去立意。
诗意地活着,是相对于“过分追求物欲”“功利地活着”而言的。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,可以是一缕花香;可以是一卷在握,可以是雅乐相伴。人如果能够遏止物欲,精神世界就有更多的自由,能更多地看到世界的新和美。“诗意地活着”,包含以下内容:更多精神追求;注重文明品质;热爱和维护生活中的美好;珍爱生活中的拥有;为世界创造美……
选材小贴士:选这个角度的素材,可注意正面和反面的事例。反面例子,如当今社会,许多人认为物质愈多,生命的自由就愈多。无论城市或乡村,不择手段的攫利者随处可见,斗富比阔者大有人在……正面例子,如古往今来,许多人不羡名利,活出了高洁的人生境界。我国历史的长河中,不乏诗意地活着、不为名利所累的高明之士,东晋的陶渊明、近代的李叔同、当代的钱钟书等就是代表。
角度二:可以从“善于发现美”的角度去立意。
发现生活中的美,特别是庸常生活中的美,需要一颗诗意和善感的心。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山脚下竖着牌子:“慢慢走,欣赏啊!”这是在告诫人们,要发现和品味身边的美。善于发现美,对人生而言有何意义?这个问题值得思索。发现美,体会到美的存在,也就能珍爱生活,珍惜和保护美好的所在,也就能让人乐观地面对一切,积极进取而奋发有为。
选材小贴士:这个角度的素材太多,古今中外都有。选材的时候,要注意分类,如发现自然之美,能写出自然之诗;发现人类创造之美,智慧和劳作成就文明之美;发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之美,情感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,使得社会和谐美好……写作时关系宜注意区分类别。
角度三:可以从“热爱大自然”的角度去立意。
梭罗、川端康成和林庚先生都是自然之子。他们都用心灵关注自然之美,发现自然的诗情画意,探究自然的秘密,寻找自然的哲理。他们进而以自然的哲理来观照人生,启迪人们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。人类要努力发现自然之美,热爱自然,适度从自然中获取,更多地要回馈和保护自然之美,让地球永远清洁美丽而不受污染,成为大家永久的家园。
选材小贴士:这个角度的素材有两类。一是因发现自然美,从自然中汲取力量。如史铁生在地坛,发现地坛有古老的学问和生生不息的各种小生灵,自然和学问之美使他明白人活着应该如何面对困境走出困境。二是因为发现自然之美,进而用尽心力去保护自然的纯洁美好,如环保人士梁从诫为保护自然环境耗尽毕生精力。
五、【推荐素材】
素材一:“如果你有两块面包,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。”
——柏拉图
“贫穷而能静静地听着风声,也是快乐的。”
——海德格尔
“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。”
——季羡林
素材点拨:这三则名言都用诗一般的语言,说明生活应该有诗意的存在,应该发现世界的美,应该有心灵的追求。三则材料,前两则可一起用,后一则可用在心灵的追求方面。引用名人名言,增强论证的力量。引用的同时,可联系现实,用对比论证来针砭时弊。
素材二:沱江水、石板街、吊脚楼、古长城,凤凰古城凭借着千年时光沉淀的韵美吸引着四方游客。凤凰原居民们,以此为傲,也以此为生。但如今,他们却希翼时光回溯,退回到2013年4月10日以前。4月10日,凤凰古城对进入的游客收取148元门票。收费后,商业气息更加浓郁,自然之美日渐丧失。
素材点拨:这则素材体现人们对有历史学问内涵的古镇的商业化“破坏”。怎样保护“美”,不是让它更商业化,不是过度开发,不是以谋利为目的,这值得思索。诗意的古镇,是诗意的存在,应该保持它的原生态,保持那里人们的淳朴和善良,不能让世俗的逐利之风去污染那一方水土。而如今,建造伪仿古建筑,改造本来有历史积淀的文物古迹,破坏自然美,各种商业化运作使“美”的景点渐渐失去本色,失去美感。
素材三:“我总是被大自然的美丽所吸引”,英国著名环保人士、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·图尔明在谈到她数十年的环保生涯时,首先想到的是孩童时期感受到的大自然之美。正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丽,她从平凡女孩成长为国际环保领军人物。
图尔明的亲戚是植物学家,所以她很小就认识各种植物和花朵。十二岁时,她在埃塞俄比亚生活了一段时间,“这是片美丽的土地,我爱上自然美景的同时,也开始了解这里的环境问题”。大学毕业,她重返非洲,做了大量环保工作。
素材点拨:这则素材可用于写“热爱自然、爱护自然”的文章。因为感受自然之美,把保护自然当作一生的追求,这样的人很多。摄影家奚志农因为热爱自然而成为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人,在拍摄野生动物的同时,为保护珍稀动物东奔西走,付出所有。
六、【佳作欣赏】
每天拥有“黎明的感觉”
美国作家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里提出“黎明的感觉”这一概念,就是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睛看到黎明,看到天边的曙光,就像获得新生一样。 “黎明的感觉”,真好!黎明,晨曦初露,鸟儿在树枝间啼出最清亮的声音,树叶在风中摇下晶莹剔透的露珠,花园里弥漫着青草和花朵的清香,阳光照在你的窗棂上……一切都充满生机,都拥有活力!走在黎明中,你会觉得世界是新的,生活充满希翼。
可是,大家周围的很多人说,他们已经很久没看到黎明了。他们总是睡得很晚,他们在半夜忙着看电视看球赛,忙着上网浏览或是和陌生人聊天,忙着各种使他们难以入睡的事情。他们甚至到凌晨才睡,于是他们没法看到黎明。他们的白天也很忙,喧嚣充斥着他们的生活,欲望使他们像陀螺一样旋转,他们身心疲累,找不到宁静,看不到自然的美,没有了生活的享受。
川端康成说:“凌晨四点,看到海棠花未眠。”他因为按时睡觉,能在凌晨时醒来,看到一株花正开得好,那朵花像有灵魂的,在夜间开放,静静地绽开它的美。川端康成很欣慰看到了它的开放,没有辜负它的美丽。花努力地开出“美”来,一定启迪了川端康成,人也要“开得美”,为世界留下些美好的东西。
大家的内心需求什么?是不是需求过多而总不安宁?是不是只求物质而胸怀狭窄?季羡林说:“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。” 物质当然是大家需要的,但是不能让物质把大家异化了。人享受物质还要享受精神,精神丰富心灵就博大。发现自然之美,享受自然赐予,你便会感激自然,也想着去创造些什么。胸怀博大,你便宁静而充满活力。
当你手中有两枝花,送一枝给别人,送人玫瑰手有余香;当你坐在温暖的屋里,也为陌生的赶夜路的人开一盏灯,为他照亮一段路;当你充满活力地赶路,遇到需要你帮助的人,为他伸出一双手,扶他一把,送他一程。为别人付出,你会找到你存在的价值,你被人需要,被人依赖,你活得充实,你的四周也就充满了阳光。
活着,每天拥有“黎明的感觉”,生活向你展现了它的美,你也会使生活更美。
七、【佳作点评】
本文以散学问的笔法来说理,别具特色。编辑主张人们活着总要拥有“黎明的感觉”,诗意地活着,有心灵的追求,有博大的胸怀。观点明确后,编辑联系现实,针砭时弊,引用了川端康成的名言,说明生活中大家应像川端康成那样关注生活中的美。在论述大家应追求内心的安宁时,又运用了季羡林说的话,说明内心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。议论文素材新颖和生动,论证便有说服力。